找到相关内容2329篇,用时84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缅甸文化揭开神秘面纱 云南举办缅甸文化展

      “丰富多彩的缅甸文化一直以来外界所了解,这次展览将为所有参观者揭开缅甸文化的神秘面纱。”缅甸华人总商会副会长陈修桐十五日在此间云南大学举行的缅甸文化展上表示。   陈修桐介绍,缅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人类民族学研究的宝库。但长期以来,由于缅甸的开放程度较低,导致与之相连的中国对缅甸文化了解甚少。对于中国人而言,提起缅甸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毒品“金三角”的核心地区,相反缅甸的多民族...

    佚名

    |化展|

    http://www.fjdh.cn/bnznews/2008/03/13160021381.html
  • 普寿寺下院大乘寺举行知事宣誓仪式

    宣誓   2月25日(农历2月初一)大乘寺隆重举行了2009年----2010年度本寺知事宣誓就职仪式。  当日上午8:20,合寺僧俗大众约百余人,齐集本寺法堂。首先如瑞法师作了简短的开示,知事们要感恩大众给自己为众执劳服务的机会,故对大众应充满感恩。宣誓就是请大众为证明,彻底放下身心为众服务。虽然为众服务,但大众所牵所累,以无我智学奉献,无我不是什么都不管,而是更要为别人做好事情。...

    佚名

    |宣誓|知事|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02/12592635834.html
  • 拒”的正念观照

    要么会做到心境所转。当我们失念的时候,我们就有可能烦恼的根源束缚住,于是,我们自身就成了烦恼的根源。当我们具足正念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清楚地看到烦恼的根源,并且转化它们。因此,借助正念看清我们烦恼...根据《四念处经》的特殊教导:观察诸法而抱任何成见,只是保持正念地观察,作任何评论,不对你正在观察的对象采取任何态度。这样,在正念观察的光芒下,这个对象的本性就得以显露出来,你就会悟入奇妙的真理,...

    一行禅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05555609.html
  • 问:怎样自悟修行?

    实践,不假外求:佛法告诉我们,为人处事与修行都要靠自己去实践,要自己守信、守时、守分、守约,向外觅求。 要自我离相,不计胜负:世人太执着于相,太爱在表面上、语言上、小事上斤斤计较。计较人我、得失、胜负,使我们天天陷溺于人我是非、得失的风波里,不得安宁。因而我们要离一切相,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迷惑,不计胜负,进而臻于安身立命的境界。 以上"自悟修行"之道,看似...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09491177435.html
  • 念佛念得醉了,想念也不行!

    念佛念得醉了,想念也不行! 宣化上人 一念弥陀一念佛, 念念弥陀念念佛。 你以念佛的心来求生净土,把其他的妄想、杂念都停止了。你能用一念的念佛心来“都摄六根”,这六根就都听话,六根就都造反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对著色、声、香、味、触、法这种境界,都这种境界所摇动了。所谓以念佛而转一切境,你以念佛而为一切境所转。你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都摄六根,这六根就都会听你的招呼,...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7240182047.html
  • 树佛

    世。但风的扶摸使它受尽了方向不定的轻薄,鸟的殷勤使它难熬了琐碎饶舌的嚣烦。北方旱水,北方不宜桃李。要经见日月运转四季替换,要向往高天听苍鹰鸣唤,长长的理解的孤独使柿树饱尝了苦难,苦难中终于成熟,...

    贾平凹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9/23145390494.html
  • 在金钱与世界之间

    以及别人的尊敬和爱戴。做到这些,享年98岁的洛克菲勒无憾了。   我们无须像洛克菲勒走一生的弯路去寻找生命的真谛,我们只要远离生活中的真善美,金钱所奴役,那么世界就属于我们。而那颗铜臭玷污的...洛克菲勒是个著名的慈善家,但很少有人知道洛克菲勒也曾薄薄的一层银子蒙住了双眼。   洛克菲勒出身贫寒,创业初期勤劳肯干,人们都夸他是个好青年。可当他富甲一方后,变得贪婪冷酷,宾西法尼亚州油田地带的居民...

    摘自《读者》

    |慈善|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8/021738520.html
  • 楞严大定——无上甚深微妙法

    ,天魔外道所不能破坏,而无量智慧从此中生出来。入定做什么?入定就好像到迪斯耐乐园似的,又有欢喜的事情,又有恐惧的事情,都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定中能如如不动,了了常明,境界所转,而能转一切境界。这是入楞严定的妙处。没有楞严定,就随境界转,来一个什么,就跟著它跑,境界所牵。有这个楞严定,便境界所转,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见事省事出世间,见事迷事堕沉沦。在定中能生无量的智慧,所谓定...

    宣化上人

    楞严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5/0615554274.html
  • 走向非暴力与人权的佛教文化

    嗔、痴三毒是世上暴力的根源,解决方法是深切地看透这些因素而它们所主宰。  当年佛陀所面对的社会是一个早期的、有机联系的社会。上述的特定责任假设为对于人的行为的指导原则是足够的,而需要认定相关的权利。然而,在分裂性的现代社会,当这些责任的实践时下的群体所保证,这些指导原则或方便法门就由相关的权利所补充。这些权利是由国家或国际组织所规定或保障,大体而言,这些国家/组织是从促进与保护人权而...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45841119.html
  • 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

    仰天吐唾沫,天不会他的唾沫所污秽,而唾沫掉下来却正好弄脏他自己;又好比是迎风扬尘土,不但不能害人,倒霉的仍是自己。经中论述修道的人必须持心专一,任何外部因素诱惑,举例说,好比一根木头顺流而下,只有既不触碰左岸,也不挂扯右岸,被人取走,回流所阻,这才能顺利地流到大海。  《四十二章经》在古代有一定的影响,东汉襄楷给汉桓帝上奏章时,就引用过其中的一些内容。但是,中国古代的书籍都是靠抄写流传...

    方广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25153313.html